黛西札記/共吟一首廿四節氣詩\李 夢
发布日期:2023-09-19 10:45    点击次数:79

  圖:舞作《廿四節氣》宣傳海報。

  香港舞蹈團二○二三至二四舞季,即將在本月底由新創大型舞蹈詩《廿四節氣》拉開序幕。不久前,筆者見到舞團藝術總監楊雲濤,聽他講起與一眾舞者共同創作這齣全新作品的經歷。

  最近幾年,香港舞蹈團的作品不論《山水》《凝》或是即將上演的《廿四節氣》,都是一眾編創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探尋新意的嘗試。《山水》將傳統書畫的寫意加添抽象意味;《凝》將舞蹈與武術共冶一爐,而來到今次以非物質文化遺產「二十四節氣」入題的新作,從傳統物候與民俗智慧中汲養,呼應世事當下。

  二十四節氣綿延至今已有千年歷史,由昔日傳統農耕生活的導引至今時今日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,所謂春種夏耘、秋收冬藏,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智慧的重要構成,也從來都與中國衣食住行的日常息息相關。隨着國家對於非遺的日漸關注,曾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被不少人遺忘的節氣和物候重被提及,成為網上網下的熱議,成為飲食養生的依憑,也成為眾多文創產品的靈感來源。不論是竹器扇面或茶具,抑或微電影和短視頻等多媒體產品,圍繞節氣衍生而來的,不僅是豐富多元的產品,更是足以幫助你我從繁忙日程中暫時解脫的慢活方式。

  《廿四節氣》在疫後復常之時演出,自有深意。楊雲濤與舞團舞者在疫下三年切身感受的,是自然與世事的無常。蔓延全球的疫情,提醒眾人尊重並善待自然,而《廿四節氣》的緣起,恰恰是如何以身體舞動,回應歲時節令的自然法則。在石屎森林高樓大廈之間生活久了,現代文明浸淫的都市人再難回復農耕時代的生活方式;一眾編創試圖引導我們探索的,並非是回到過去,而是如何以古代智慧觀照今日生活。

  舞作依時序分為數十舞段,長短不一,以群舞為主,間以愉悅旋律和香氛旁述,幫助觀者打通五感,步入愜意旅程。今次香港舞蹈團的新作不故作高深,也不追求玄妙,而是親昵生動的,透過曼妙繾綣、愜意生動的舞段,在冬春夏秋的交替與演進中,親近草木花香、鳥鳴婉轉,共同吟詠節氣與物候的詩意浪漫。

  「我希望作品不是單純停留在『二十四節氣』,而是由此起步,與觀眾一起思考自然與人文在當下的結合。」楊雲濤如是說。



相关资讯